11歲的婷婷讀四年級了,婷媽平時很重視她的學習,每次考完試,都會跟她分析她在班上的名次。上個月單元測驗數學考試76分,婷婷在家大哭一場,接下來的幾場考試,一考不好,她就有情緒崩潰的狀態,婷媽反復安慰她也沒有用,一時間婷媽也慌了神不知道該怎么辦!
孩子為什么會這樣呢?帶著這樣的疑問,顏妍逐漸了解到婷媽平時非常看重孩子分數,每次考試婷婷都很緊張,盡管很努力,每次考試分數并不高,經常受到爸媽的奚落,時不時還與鄰家和班上同學比較,婷婷難免在學習上有受挫感。
每個孩子都想在父母面前證明自己很棒,很想與父母產生深厚的聯結。
父母看重分數,她就特別希望自己得高分,有良好的表現讓父母開心,如果做不到,她的世界就沒有安全感,自責自卑、焦慮憂郁。她會否定自己,不接納自己,對自己不滿意,會失去信心。
家長也許是無意的,沒有意識到這些,可是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,的確會帶來不可忽視的負面影響。
小學是孩子各種習慣形成的關鍵期,所以,家長們不能緊盯著成績看,而更應該想一想下面這些更重要的事情!
1有一個可以被接納的環境
從心理需求角度來說,安全感的滿足與歸屬感是這個年齡段孩子的需要,也是最重要的。
有一個被接納的環境可以讓他們感受到自己是被歡迎的,被接納的、被認可的,這樣就會增加他們的安全感,讓他們有歸屬感。
而這個環境中,孩子最需要的是家庭環境的接納,其次,才是外界集體的接納。
2有一個屬于自己的非學校群體
為什么是非學校群體?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,在學校的評價標準是單一的。
而非學校群體的評價標準和學校是有區別的,假設一個孩子的成績并不出色,但他的團隊合作能力非常強,那孩子在這個群體里會得到認可。
而擁有屬于自己的非學校群體,也可以避免讓孩子在單一評價環境里長大,孩子需要知道,自己閃光的地方和與眾不同的特點。
3有一個可以暢所欲言的環境
隨著年齡段的增加,孩子的秘密越來越多,因為他們很清楚父母的期待值,因而很多話不愿意說給父母聽。
所以就需要有一個讓孩子可以暢所欲言的環境,說說他們的心里話,尤其是爸爸媽媽認為不好的地方。這樣的環境可以幫助孩子完成獨立思考和溝通表達能力的提升。
這樣的環境可能不是家庭的環境,因為孩子們很在意自己在父母心中的形象。
4有自己的精神導師
孩子在6-12歲的這個年齡階段,特別是10歲以后,他需要一個精神上的引領者。
能夠陪伴孩子長大,和孩子和他一起探討未來,探詢自己想要什么,為什么?該如何做?能夠給到孩子建議或提示。
這個導師可以是父母,可以是老師,也可以是家庭里的一個成員,也可以是專業人士。
5有表達自己思想的習慣
父母需要幫助孩子慢慢的建立表達自己思想的習慣。當孩子問為什么的時候給到回應,也可以經常問孩子“為什么”,這樣我們就會知道他做某一種決定的原因,甚至和他一起找到更好的解決問題的方法。
6有不斷探索的經歷
我們這一生都在探尋的問題是:我是誰?我想要什么?我喜歡什么?
我們會看到,幸福感強的人,不會去追求內心不渴望、但別人卻強加于自己的東西。
現在社會中大部分人想要的,通常是這個社會想要我們去要的,而不是我們真正想要的東西。
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,會讓自己很迷茫,特別是青春期之后的孩子,會在這樣的思想狀態中迷失,而出現各種行為問題。
那對于父母來說,要怎么做呢?最好的一個方式是問為什么,通過不斷的提問與思考,去滿足孩子不斷探索自己的需求。
人最大的幸福,來自于知道自己想要什么,并實現它!
7有完成月度“厚”書的經歷
關于“閱讀”,孩子從小積累,到了五、六年級,特別是六年級以上的的時候,他們需要有這樣一種閱讀經歷,自己要完成對一本“厚”書的閱讀。
一是標志著他的閱讀能力已經達到可以整整閱讀完一本大部頭的書;
二是標志著他的大腦體能已經發展到一定程度,可以更好的有效的學習,即可以靜下來學習;
三是他可以把閱讀變成一個長時間的工作了。
因此,讓孩子有長周期的閱讀經歷,對孩子來說是有價值的。
8有指定目標、計劃并實現的經歷
從孩子9歲左右開始,孩子們需要有這個經歷,自己制定目標或計劃,并且去實現它。
對孩子來說,最大的價值是制定目標的時候,他們的學習能力會得到提高,他們會去制定各種方法,從而激發他們自我實現的快樂。
而完成目標計劃的過程,也可以讓父母觀察到孩子的狀態:他是否了解自己,從而能更有效的幫助他的成長。
9有和大自然親密接觸的經歷
人需要與自然界有著最親密的關系,然而現在的生活對人們與自然接觸的束縛卻更多了。
對于人這種生物來講,接觸大自然是特別重要的,這種親密接觸帶給孩子的一是感知,感知大自然的生長與變換。二是責任,包括對動物和植物的責任。
孩子需要知道,人類,是需要對大自然負責任的。
10有一項喜歡、堅持的體育項目
體育和藝術是人類發自內心的情感,也是人情緒的發泄方式之一。體育使父母和孩子有了更多非學習類話題,會增進親子溝通,因此可以說,體育就是快樂的源泉,對于孩子的成長來說,這件事包含了兩層含義:
a.孩子需要有喜歡看的體育項目,不一定他能做
世界上有一項東西,讓你不花錢又心情特別愉悅的,就是體育。無論是奧運會、亞運會、錦標賽,甚至其他各項賽事……
在觀看比賽的時候,都會讓你熱血沸騰,體會到精神上的愉悅,對生活更加有期盼。但是這樣的一些喜歡,都是從小的時候就培養的,這個是要從家庭里爸爸媽媽要去做的。
b.孩子需要有一項堅持的體育項目
堅持,是最能體現體育精神的。而一種堅持下來的體育項目,更是一種社交,體育可以讓你交到非常多的興趣相同的朋友,大家可以在一起玩耍,也會因此擴展孩子的社交面。
所以,讓孩子擁有喜歡或堅持的體育項目,應該是在孩子6-12歲時就去挖掘的。
11有定期參與的活動
有定期參與的活動,會幫助每個家庭建立自己的文化。
對于孩子來說,每年定期參與一些的活動,就會變成每個家庭的文化,例如旅行、活動、比賽……這對于家庭來說特別重要。
為什么在小學階段這么重要?因為孩子過完小學的6年就到了青春期,我們會發現,當孩子小的時候和他們有一些非學習的話題、非學習類的定期參與的活動,可以幫助孩子很好的度過在青春期期間和父母們膠著狀態。
因此,有定期參與的活動,會成為家庭的文化,孩子也會知道生活中不僅僅有學習。
12有自己的收藏
不管是收藏火柴皮、郵票、游戲卡、商標、芭比娃娃……收藏,能夠幫助孩子建立一個自己的愛好,建構自己的世界。
有自己的收藏,幫助孩子建立自我認知,我喜歡什么,在不斷收集的過程中,也會建立孩子的目標感;
當把自己的收藏展示給別人看的時候,也會讓孩子有成就感;
收藏還可以尋找生活中的樂趣,創造新鮮的話題,這些是孩子在6-12歲時需要有的,教給孩子、滲透給孩子該如何生活。
13有動手制作的經歷
孩子動手制作一個東西,鍛煉的孩子的動手能力,更重要的是,孩子能夠完成一個自己的作品,能夠獨立參與這樣一個過程,這對于他成就感的滿足是非常有價值的。
14有接觸社會的經歷
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社會人,他們要面對的是整個社會。他們要在社會中認識自己,接觸不同的人,不同的文化,會有自己的總結自己的感受。
中國孩子只有一個身份,學生。孩子應該是社會人,然而我們的孩子接觸社會的機會太少了。當他們真正踏入社會的時候會緊張,會不知道怎么辦。
孩子們需要真正體驗向陌生人求助、問路、自己做預算、自己學習乘坐當地的公共交通,當然是在安全的前提下。
15有失敗的經歷
通過某些事件,讓孩子面對失敗,或者說讓孩子有失敗的感受,這樣會讓孩子對自我認知有反思。
有很多父母比孩子更接受不了失敗,有時孩子面對失敗時并沒有太大的反應,但父母非常在意,經常最后逃掉的都是爸爸媽媽,這樣的一種逃避,是孩子成長最大的障礙。
16有拒絕或被拒絕的經歷
發現,父母特別害怕拒絕孩子,父母們會覺得:我怎么能拒絕他呢?我要讓他自由的成長,拒絕他,孩子會不會覺得我不愛他?
當孩子沒有被拒絕的經歷,他的人生是非常脆弱的。其實,是父母接受不了對孩子說“不”,當說“不”的時候,父母是非常難受的,所以他拒絕對孩子說“拒絕”。
如果12歲以前,都沒有過被拒絕,當他以后逐漸離家庭的保護越來越遠,他面對被拒絕時怎么辦?
另外,孩子也需要有體會說“不”的經歷,如果我們的孩子小的時候沒有機會說“不”,他也沒有尊重自己的權利,有機會說不,勇敢的表達出來,說不的過程,逐漸體現自己價值的過程。